最新行业动态、最新研究资讯

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文章详情

Nature子刊:机制/指标/调控,三要素驱动微生物组临床转化(综述)

时间:2025-04-17 来源:热心肠日报 作者:热心肠小伙伴们 浏览次数:774

Nature Medicine

[IF:58.7]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microbiome research

主要作者: Jack A. Gilbert
Review10.1038/s41591-025-03615-92025-04-11
机制指标调控整合:论文综述了微生物组研究的临床转化进展,聚焦机制、指标与调控方法的整合应用,重点探讨其在疾病治疗、诊断及个性化医疗中的转化路径。
三要素驱动转化:临床应用需明确微生物作用机制(如代谢产物SCFAs调控免疫)、微生物特征指标(如疾病预测生物标志物)及调控手段(如粪菌移植FMT、益生菌),三者结合推动微生物组疗法开发。
阴道微生物组健康机制:乳酸菌属通过β-咔啉生物碱抑制I型干扰素、维持酸性环境预防感染,但需结合地域和人群差异优化活体生物治疗策略。
肠道微生物组代谢免疫:肠道菌群通过胆酸代谢、SCFAs合成等调控免疫与代谢,其功能紊乱与肥胖、炎症性肠病(IBD)及结直肠癌相关,FMT和噬菌体疗法已用于C. diff感染治疗。
癌症治疗微生物关联: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特定菌株(如Agathobaculum butyriciproducens)可预测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饮食和FMT或可改善治疗响应。
多部位微生物组应用:口腔菌群(如梭杆菌)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哮喘,皮肤菌群(如表皮葡萄球菌)通过SCFAs调控免疫,为疾病干预提供新靶点。
临床试验与监管进展:FDA已批准首款微生物组药物VOWST(抗C. diff感染),多项II/III期试验探索其在炎症、癌症及代谢疾病中的应用,但需解决个体差异和监管标准化问题。
挑战与未来方向:微生物组特征的地理/个体差异、长期效果评估及非侵入式采样技术(如肠道胶囊)是主要挑战,AI与代谢模型或加速个性化干预的精准设计。

AI解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