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动态、最新研究资讯

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文章详情

肠菌的“信使”——细菌胞外囊泡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综述)

时间:2025-06-27 来源:热心肠研究院 作者:热心肠小伙伴们 浏览次数:532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IF:14.9]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主要作者: 王亚军Subhas C Kundu肖波
Review10.1016/j.tibtech.2025.05.0222025-06-20
核心话题与观点:细菌胞外囊泡(BEVs)是细菌释放的脂质颗粒,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潜力。
结构组成与生成机制:BEVs由脂质双层膜包裹,成分因菌种差异显著。革兰氏阴性菌通过外膜外排生成,阳性菌则通过细胞死亡释放胞膜囊泡(BEVs),其生成受代谢压力、群体感应等调控。
功能多样性:BEVs通过脂质(如磷脂酰甘油、心磷脂)和蛋白质(如离子通道、酶)影响宿主免疫,病原体BEVs抑制免疫反应,益生菌BEVs激活免疫,可缓解结肠炎并抑制肿瘤进展。
诊断标志物:BEVs成分差异可作为疾病标志物,如CRC患者粪便中Alistipes来源BEVs丰度升高,LPS阳性BEVs与肠屏障损伤相关,唾液BEVs差异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
治疗应用:BEVs作为药物载体负载化疗药(如紫杉醇)或光热材料,结合工程化改造(如表达PD-1)增强抗癌效果,或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修复黏膜屏障缓解炎症。
预防平台:BEV疫苗可预防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球菌疫苗VA-MENGOC-BC通过表面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工程化表达肿瘤抗原的BEVs可开发个性化癌症疫苗。

临床挑战:BEVs生产标准化、低毒性改造、靶向性提升及大规模制备仍是瓶颈,需结合基因编辑、纳米技术优化,同时需完善监管框架推动临床转化。




AI解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