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动态、最新研究资讯

首页 > 行业动态 > 最新动态 > 文章详情

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时间:2023-07-06 来源:科拓生物 作者:科拓生物 浏览次数:1757

640.jpg

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世界肥胖协会发布了《2023年世界肥胖地图》,再一次对全球敲响警钟——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超重或肥胖(BMI≥25kg/m^2),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1%!届时,超重人群甚至超过了正常体型,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事实上,我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相关报告显示2020-2035年我国的肥胖年增长率高达5.4%,在没有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到2035年几乎每5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名出现肥胖问题。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病之一,肥胖会像“滚雪球”一般摧毁人体健康,包括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比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等。


近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上刊登的研究揭示了肥胖的又一大危害——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这项在近万名亚洲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分析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和BMI升高均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0.27kg,认知能力便会随之下降,相当于认知年龄衰退了0.7年。


换言之,更高的代谢综合征测量值、内脏脂肪以及BMI,与更差的认知能力相关;相反,代谢健康标志物之一的HDL胆固醇含量的增加,与良好的认知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联系。


综上,在亚洲人群中人体脂肪含量是认知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而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又是决定内脏脂肪和BMI升降多少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看来,减肥再添新好处——“益脑防痴呆”!


为什么肥胖会影响你的脑子?


全球痴呆症的负担正从西半球转移到亚太地区,每年约有400万的亚洲人罹患痴呆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0%左右。此外,亚太地区的肥胖流行率已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7%,甚至还处于上升趋势。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维持亚洲人群的认知功能、预防痴呆症及其它慢性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BMI和体重之外,研究者还发现所有脂肪沉积测量值以及皮下浅层、内脏和肝脏脂肪的改变,均与延缓大脑衰老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简单来讲就是在饮食诱导下脂肪减少得越多,大脑也会越年轻,正如研究者解释的那样高体重损伤神经元是由脂肪、代谢功能紊乱和肠道微生物组改变介导的,这些改变会诱导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代谢过程,导致大脑灰质/白质体积减少、连接性改变、认知障碍及痴呆症风险的增加。


为什么说肠道菌群扮演重要角色?


其原理如下:肠道菌群通过代谢和神经内分泌途径与肠道细胞和肠神经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肠-脑轴的破坏控制着肠道功能的变化,如:肠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细胞变化。


如果没有微生物定殖会发生什么?


改变神经递质的表达(包括5-羟色胺、褪黑素、乙酰胆碱、GABA和组胺)和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如减少肠道运输、迁移性运动复合体循环复发、远端繁殖、延迟胃排空、扩大盲肠大小…可能还有各种想象不到的后果,总之,肠道菌群在调节肠道和大脑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肠神经系统活性


微生物群通过在肠腔中产生局部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的生物活性形式来影响肠神经系统活性,短链脂肪酸等细菌代谢物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粘膜5-羟色胺释放、记忆和学习过程影响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是什么?


肠神经系统主要由肠胶质细胞(EGCs)组成,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肠上皮细胞分布于肠壁,包括粘膜固有层等等。


肠神经系统有什么功能?


——肠神经系统自主调节胃肠道的生理和功能


肠神经系统可以自主调节胃肠道的生理和功能,并通过迷走神经通路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沟通,从而形成“肠-脑轴”。


随着肠神经胶质网络的发展,肠道菌群在肠神经系统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肠神经胶质网络通过钙依赖性信号传导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发挥作用(如血流、肠道运动、免疫炎症反应和外分泌/内分泌)等。


所以说,如果肠神经胶质细胞出了问题,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运动障碍、PD(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


同时肠神经系统也是肠内神经肽合成的关键来源,通过信号传递到远端器官,如大脑,产生肠外作用而远端器官有迷走神经上的神经肽受体。这些神经肽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成分来调节肠道内稳态,它们水平的改变导致各种肠道失调和肠道炎症相关的神经精神障碍。


例如,自闭症和重度抑郁症分别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即神经传递介质)的循环水平改变有关。


肠道菌群怎样调节神经递质?


肠-脑轴失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菌群调节神经递质:


微生物群调节血清素能系统,因为在无菌动物的边缘系统中发现血清素和相关代谢物水平的改变。此外,肠道菌群具有多种氧化还原酶,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例如,漆酶(一种多铜氧化酶)调节肠道中合成的血清素的数量,参与其代谢,在肠-脑轴中起重要作用,漆酶可将儿茶酚胺氧化为活性氧(ROS)和多巴胺奎宁(DAQ)。


微生物群又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沟通,迷走神经将信息从管腔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细菌具有神经递质的表面受体,使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效。


肠-脑轴失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大脑调节来自免疫细胞、神经元和胃肠道嗜铬细胞的信号分子的分泌,这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


肠-脑轴的任何失调都会通过扰乱正常粘膜栖息地影响肠道菌群,因为胃肠道转运的变化对营养物质输送到肠道微生物群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影响下应激诱导的肥大细胞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强,因此微生物群组成有所不同。这导致类胰蛋白酶和组胺失衡,微生物群的改变也是由于胃肠道称(帕内特细胞Paneth)释放抗微生物肽,如α-防御素。


总之,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大影响,同样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胃肠道的生理最终调节肠道环境。


科学研究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我国学者发布自顶级期刊且有科学研究的两款益生菌:


1. 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抗肥胖作用


实验设计: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绒毛特异性葡萄糖转运体(glut1) 敲除小鼠在中期前期有更多的脂肪沉积,糖耐量受损。


LCZ显著降低了glut1敲除和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肠系膜和肾周白色脂肪组织(WAT)的重量,并调节其肠道微生物群,显著增加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Bacteroides uniformis、Acetatifactor muris等物种丰度。


实验结论:

消除肠道上皮细胞glut1的活性会影响肠道菌群、脂肪积累和葡萄糖耐量,使用LCZ可减少脂肪积累和中心性肥胖。


2. 益生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舒缓压力、焦虑,提升认知


实验设计:

益生菌L. plantarum P-8干预后:发现更高多样性的微生物群参与维生素K2合成、SCFAs和GABA代谢;显著提高了胆汁酸、花生四烯酸、鞘磷脂的平均含量。


有效降低血浆促炎因子水平(IFN-γ, TNF-α, and IL-1)。


实验结论:

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内关键神经递质和神经活化物的产生和分泌,经迷走神经、细胞因子和微生物源代谢物直接或间接调控肠脑轴,进而缓解成人压力和焦虑。


益生菌L. plantarum P-8可缓解焦虑成人压力与精神焦虑下的应激反应,同时能够提升其记忆认知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