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益生菌的资源、功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研究,益生菌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今热度不减。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多组学等新学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益生菌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益生菌研究领域随之涌现出诸多新的学术观点与学术成果。
在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之际,为聚焦当前益生菌科学的研究热点,对益生菌研究领域急需破解关键共性问题作出预判,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相关科研工作者基于文献计量,结合科技界及产业界相关科技工作者对益生菌领域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凝练形成“益生菌科学研究十大热点”,并在第十五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陈 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 任发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共同执笔人: 张国华 山西大学 翟齐啸 江南大学 易华西 中国海洋大学 孙志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 赵 亮 中国农业大学 陈 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罗江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参与讨论与审阅专家(按姓氏汉语笔画排序): 云战友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石汉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平野 晋 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朱 宏 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 杨瑞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何国庆 浙江大学 张兰威 中国海洋大学 张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金 苏 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 姚 粟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徐 进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董 英 江苏大学 益生菌与消化道健康 人体消化道分布着约10万亿个微生物,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况。益生菌可通过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和黏附、降低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口腔疾病、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等进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人群差异性,尚需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厌氧肠道芯片”及肠道微生物采集胶囊,可为研究益生菌在肠道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方法。 益生菌与免疫调节 益生菌与代谢综合征 因此,未来仍需针对各类代谢综合征开展个性化益生菌的筛选及临床验证,深入探究益生菌调控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途径及其机制。 益生菌与肠-X轴 尽管益生菌已成为调节肠道微生态和其他器官机能的有效手段,但其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今后的研究应集中采用多组学技术突出益生菌具体“贡献度”,考虑菌株特异性和使用剂量,以便更深入的探究其作用机制。 精准益生菌的筛选与功能预测 采用基于表型、基因分型和靶标的自下而上的菌株筛选策略,联合多组学技术,多尺度建立益生菌快速、精准筛选方法和功能预测技术,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功能化的益生菌菌株,给予安全、高效的个体化益生菌干预,平衡人体微生态,实现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护机体的健康。 益生菌与膳食互作 以膳食纤维、药食同源的植物提取物等为代表的功能性膳食补充剂,对益生菌的生长和功能均具有调控作用,可调节菌群失调,保护肠道屏障,缓解炎症及代谢综合征等。人体基因型和肠道菌群共同决定表型,而“食物-益生菌-代谢”通路与人体的互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益生菌与后生元/类生元 目前,受到研究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仅关注到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并未进行更高分辨率的效应物质识别。益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学评价是后生元/类生元能否市场化的关键。 益生菌与新兴技术 随着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更多新兴技术被引入到益生菌研究中来。全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可以深入揭示菌株遗传信息、进化关系、生理特性、代谢网络、功能机制及其工业应用潜力;培养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也为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新一代益生菌提供了方法学支持;整合多组学数据的新算法开发,将进一步为益生菌机制层面的研究提供助力。 在产业化应用方面,更多新兴技术被应用于益生菌的包埋、干燥、递送、检测等方面。如利用新型壁材实现菌株的逐层封装和靶向肠道递送,基于流式细胞术实现活菌的快速实时检测等。未来必然有更多前沿技术被应用于益生菌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竞争力。 新一代益生菌与益生菌新机制 益生菌与食用安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微信号|cifst198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站部分转载的文章非原创,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对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的侵权信息,bio149将在确认后12小时内删除。3.欢迎用户投递原创文章至86371366@qq.com,经审核后发布到首页,其版权和文责属于投递者。
|